在香会的第三天,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对各国代表毫不客气地放话,宣称美军有能力战胜中国,这番言论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一线小时内,美国的几位部长纷纷站出来发表更为激烈的言辞,仿佛商量好了一样,接连发声,令外界不得不深思:特朗普团队究竟打算做什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算盘?
赫格塞思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表态,坦率地说,显得有些过于激烈了。这位美国防长不仅声称美军能够战胜中国,还做出了极为决绝的表态:“如果威慑失败,我们准备好战斗并且必胜。”这一番话听起来简直像是在演戏,充满了戏剧化的气息。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公开称中国为“共产中国”,这种带有冷战色彩的标签,无疑是在向已有的紧张局势火上加油。过去人们常说偏重价值观,而共和党更注重现实主义。但如今,特朗普的团队嘴上喊着“美国优先”,实则在行动上却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武器。
说完这些话,赫格塞思显然觉得颇有成就感。但问题是,才不到24小时,美国的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和国土安全部长诺姆便纷纷跳出来,与赫格塞思的言论不谋而合,甚至比他更加激烈。卢特尼克指责中国在关税谈判中拖延进程,并威胁要让中国“感受一下”后果;贝森特则宣称要“降低中国的风险”,而诺姆甚至污蔑中国的留学生向哈佛大学传递情报。这一系列言论几乎是同时爆发,显得尤为巧合。
其实,美国的这套套路并不新鲜新闻中心。先由防长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制造一种强硬的姿态,接着让其他部门的部长们跟进施压,这种所谓的“组合拳”我们早已见过。只是这次的演出实在过于明显,连台词似乎都事先准备好了。
然而,问题来了——他们为何要如此急于上演这一出戏码?表面看,他们似乎在强调“威胁”,实则心里算盘打得很精明。美国一再抛出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目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推销军火。
逻辑非常直接:首先通过“”把中国描绘成一个严重的对手,然后要求盟国增加军费开支男装。由于这些国家的军工生产能力有限,他们只能依赖购买军火。那么,谁来卖?当然是美国。通过这种制造紧张局势的手段,美国的军工企业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以菲律宾为例,今年4月,美国批准向菲律宾出售20架F-16战斗机,价值高达55.8亿美元,平均每架达到2.8亿美元。这价格极为昂贵,因为其中纯粹的飞机成本只占40%,其余60%都用于附加服务和设备。而相对来说,中国的军备性价比非常高,尤其是像枭龙Block3战机,与ZDK-03预警机协同作战时,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效率能提高300%,而且价格仅为同级别美军装备的三分之一。
现在,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开始感到紧张。连续三天,军工股持续下跌,投资者担心军事冲突的风险会进一步升级。因为一旦真爆发战斗,最后买单的仍然是美国的纳税人。更为棘手的是,中国对关键稀土出口的管制政策已开始显现影响,部分美军装备的生产因此受阻,这令华尔街感到忧虑。
面对即将到来的选举,特朗普也意识到,如何在强硬的立场和经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按他设定的剧本发展。美国嘴上喊得凶,然而中国则通过行动回应。赫格塞思在香格里拉的讲话刚结束,南部战区便迅速在黄岩岛组织了高强度的战备巡逻。并通过官方媒体宣告:“我们正在加强海空管控,南海不是你们喊几句口号就能肆意妄为的地方。”
这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姿态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谁怕谁?48小时后,中国商务部也发出了正式通告,明确回应了美方的无理指责,特别对美方打压华为芯片和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的举动提出强烈批评,划定了“红线”服装资讯。
更为有趣的是,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已经变得愈发理性。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香会中直接表态:“法国是中国的朋友,虽然有分歧,但我们应该继续合作。”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也强调,东盟国家坚持“不选边站队”的原则,所有争端应通过对话解决。这种理性选择背后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经连续14年稳居区域首位,202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6400亿美元。与美国搞政治联盟是一回事,但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是另一回事。
美国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驱使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种做法已经在十几年前被证明没有实质效果。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这种策略显然变得越来越行不通。
从种种迹象来看,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恐怕要落空了。近日有消息透露,白宫内部已开始向防长施压,要求对过激的军事言论进行“降温”。特朗普担心过于激烈的言辞会导致局势僵化,影响即将到来的选举。因为选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经济现实也不容忽视。毕竟,若是把中美关系彻底搞砸,最终受害的只会是美国自身。
最显著的变化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明显比防长更为温和。他在推特上谈论的是“公平贸易”和“互利合作”,这与防长在舞台上激烈的言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后不一的立场暴露了特朗普团队内心的矛盾。
其实,特朗普团队的目的非常简单:一方面希望中国放松稀土管控,停止抛售美国国债,最好还能大量购买。但这两项要求与中国的战略利益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日内瓦协议中,中国从未作出类似承诺。照美方的逻辑来看,若中国不按他们的要求行事,那就是“威慑失败”,那么他们大可以继续备战。然而,考虑到美国国债的规模,国会是否有能力批准高达1万亿美元的军费预算,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
美国这种“两面派”手段其实并不罕见。先放狠话造势,然后根据局势的变化再调整立场,典型的“先硬后软”策略。只是这一次,他们的演出显得尤为拙劣,甚至连盟友都开始对美方的真实意图产生疑问。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中国了。面对美国的挑衅,既不含糊也不急躁。该强硬的时候坚决果断,该合作的时候实事求是。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反倒让美国摸不着头脑。面对这种“两面派”做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你觉得接下来的博弈中,中方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攻势,才能把握住主动权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